欧美精品激情-欧美精品精品-欧美精品九九-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欧美精品久久-欧美精品久久久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武漢發布《新型智慧城市實施方案》

10.png

        2020年12月31日,武漢市政府官網發布《武漢市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將武漢市建設成為多方面具備全國標桿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


        武漢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是:按照“1153”總體架構(即1個云網,1個大腦,政府管理、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創新、生態宜居等5大重點應用領域,運行管理、標準規范、信息安全等3大保障體系),構建智慧城市“超級大腦”,重點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運行“一網協同”、民生服務“一碼互聯”、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治理“一網共治”、企業服務“一站直通”,將武漢市建設成為多方面具備全國標桿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


        武漢市明確提出,抓緊完成城市大腦數據、應用支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四大中樞基礎能力建設,確保2021年城市大腦賦能智慧應用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政府數據開放水平進入全國前列,2022年公共信息資源社會開放率達到80%及以上。


        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事項比例2021年達到98%以上,“全市通辦”和“一張身份辦成事”事項分別達到200項以上。2021年集成各類政府辦公智能應用30項以上,打造“一機觀全城”的數據座艙。


        武漢還將推進民生服務“一碼互聯”。整合匯聚現有移動民生服務,打造統一的城市服務入口,覆蓋生活繳費、智慧停車、公共交通出行、預約掛號、社保公積金查詢、交通違法處理等各類信息服務,2020年實現30項公共服務一站聚合、一碼互聯,2021年6月底之前連接醫療、養老、社保、交通、文化、體育、旅游、水電氣等公共服務。在停車繳費等場景中推行無感支付。


        武漢將超前布局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移動網、固網“雙千兆城市”。推進5G網絡實現全市域連續覆蓋,確保全市5G網絡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推動武漢超算中心建設,峰值計算能力達到同期全球先進水平。


        此外,武漢將整合車流、人流、物流和市政基礎設施等數據資源,實施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指揮和管理,提高通行效率、運力銜接和應急處理水平,2021年城市擁堵指數下降10%,2022年下降25%。




以下為《武漢市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全文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省關于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部署,加快提升具有武漢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指導未來三年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技術應用創新為驅動,助力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模式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為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二)建設原則


——應用導向,服務群眾。堅持將人民群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實際困難。


——強化統籌,共建共享。堅持統籌集約建設云網基礎設施、城市大腦等統一支撐體系,推進數據資源深度整合與開發利用。


——政府引導,多元參與。堅持創新建設運營模式,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源參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制度先行,安全可控。堅持完善制度規范體系,強化網絡安全措施落實,保障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安全可控。


(三)建設目標


        按照“1153”總體架構(即1個云網,1個大腦,政府管理、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創新、生態宜居等5大重點應用領域,運行管理、標準規范、信息安全等3大保障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構建智慧城市“超級大腦”(以下簡稱“城市大腦”),強化對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準研判、協同指揮和應急處置,重點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運行“一網協同”、民生服務“一碼互聯”、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治理“一網共治”、企業服務“一站直通”,促進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市民體驗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將我市建設成為多方面具備全國標桿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



二、八項核心任務


(一)全力打造城市大腦。


        建設城市大腦基礎平臺,以城市數據資源融合共享為主線,打造感知、聯結、計算、運用“四位一體”的城市大腦,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設數據中樞,形成匯聚、治理、共享、分析、開放的數據支撐體系,構建統一對外數據服務能力。建設應用支撐中樞,提供公共業務支撐和技術支撐,形成便捷部署能力。建設人工智能中樞,構建AI算法模型庫,支撐城市各類智能化場景應用,提供人工智能算力。建設區塊鏈中樞,構建平臺化、標準化、組件化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為電子證照、信用監管等各類應用提供統一的區塊鏈基礎能力。抓緊完成城市大腦數據、應用支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四大中樞基礎能力建設,確保2021年城市大腦賦能智慧應用取得顯著成效。(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


(二)推進數據匯聚共享開放。


        完善數據資源匯聚和共享機制,加強數據資源統籌管理,提升數據資源“聚、通、用”水平。及時更新發布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推進基礎數據向城市大腦匯聚。加強數據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治理,構建“四標五實”城市運行數據底盤,完善人口、法人等基礎數據庫, 建立經濟運行、社會治理等主題數據庫,支撐政府數字化治理場景應用。加快信用數據歸集,推動信用大數據在城市各領域廣泛應用。通過城市大腦開展數據交換共享,確保數據交換共享的及時有效可控。建立數據開放管理機制,依托城市大腦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推動我市政府數據開放水平進入全國前列,2022年公共信息資源社會開放率達到80%及以上。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鼓勵各類社會主體開展數據開發和增值應用創新,激發數據價值。(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


(三)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優化政務服務平臺功能,深度對接全國、全省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為推進落實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提供支撐。重塑網上辦事流程,拓展網上辦事廣度深度,推進各級各類業務系統深度聯通。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事項比例2021年達到98%以上,推進更多高頻服務事項掌上可辦、跨省通辦,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走在同類城市前列。深化電子證照應用和數據共享,聚焦戶籍、交通、醫療、稅務、教育、住房、公積金等領域,“全市通辦”和“一張身份辦成事”事項分別達到200項以上。依托省“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智慧監管主題數據庫,推動監管信息全程可溯,為監管綜合服務、風險防控預測預警和相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


(四)推動政府運行“一網協同”。


        建設數字政府協同辦公平臺及全市統一的國產化電子公文集約化系統,完善辦文、辦會、辦事等應用,打造全市政務運行樞紐。加快“武漢政務”系統建設和推廣,推動各部門數據資源應接盡接、辦公應用應上盡上,2021年集成各類政府辦公智能應用30項以上,打造“一機觀全城”的數據座艙,實現對內辦公一套系統、一個平臺。完善全市政府網站信息資源庫和集約化平臺,將各部門和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的政府網站全部整合至市集約化平臺,推動政府網站信息向“兩微一端”延伸,實現對外服務一個網站、一個APP,提高政府網站運行管理水平和宣傳服務能力。(牽頭單位: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責任單位:市委機要保密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


(五)推進民生服務“一碼互聯”。


        整合匯聚現有移動民生服務,打造統一的城市服務入口,覆蓋生活繳費、智慧停車、公共交通出行、預約掛號、社保公積金查詢、交通違法處理等各類信息服務,2020年實現30項公共服務一站聚合、一碼互聯,2021年6月底之前連接醫療、養老、社保、交通、文化、體育、旅游、水電氣等公共服務,構建“多碼合一、一人一碼、一碼互聯”的城市碼服務體系(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拓展提升城市碼服務能力,在停車繳費等場景中推行無感支付,切實增強市民體驗感和獲得感。(牽頭單位: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城投集團,各區人民政府)


(六)完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打造城市運行管理平臺,整合城管、交通、公安、生態環境、應急等領域相關資源,運用城市信息模型技術,2021年在城市管理、應急預警、民生需求、產業發展等領域建成40個以上城市運行指標模型,逐步構建與城市運行同步的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集成城市體征監測、態勢感知、大數據建模分析、經濟運行、應急協同、指揮調度等功能,全時空協同處置城市運行各類事件,連通90%以上的城市治理智慧應用,統籌建立一批以“辦好一件事”為目標的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的業務場景。(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委、市應急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七)推進社會治理“一網共治”。


        推進社會訴求“一鍵回應”,整合“市長專線”“民呼我應”“武漢微鄰里”等平臺,深度對接各類市民訴求反映渠道,提升基層治理智慧化水平(責任單位: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市委政法委、市信訪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發揮好綜治網格化平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不斷深化平臺在重點部位、重點領域管控以及重點問題整治等方面的應用,以綜治網格化平臺為基礎,升級建設基層社會治理綜合平臺,探索智能服務、智能決策和智能監管等領域應用。(牽頭單位:市委政法委;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委、市應急管理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八)打造企業服務“一站直通”。


        建設集企業征信、服務和監管于一體的“企呼我應”集約化服務平臺。建立政府和企業線上連接通道,歸集惠企政策,連接企業訴求,實現惠企政策的精準推送和線上反饋,形成企業訴求的快速響應和閉環處置。2021年6月底之前整合市場監管、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全生命周期涉企服務數據,推進全市信用信息、監管數據匯聚和共享互認,為金融機構信貸服務和政府監管提供信息支撐。(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責任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稅務局、人行武漢分行營管部,各區人民政府)



三、重點領域建設任務


(一)新型基礎設施領域


1.加快城市網絡升級。


        超前布局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移動網、固網“雙千兆城市”。推動IPv6規模部署,形成全市范圍的IPv6覆蓋能力。2021年升級改造電子政務外網,大幅提升骨干網帶寬,合并各單位自設專線和互聯網出口,加強安全防護和運營管理,逐步實現各單位專網向電子政務內、外網遷移整合。推進5G網絡實現全市域連續覆蓋,推動5G網絡應用場景示范,確保全市5G網絡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通信管理局;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委,各區人民政府)


2.統籌建設“武漢云”。


        科學布局數據中心,建設全市統一的“武漢云”基礎設施,制定“武漢云”建設標準及系統上云規范,建設統一云管平臺,逐步對接、納管各區、各部門已建成的政務云,推動政務云應上盡上。推動武漢超算中心建設,峰值計算能力達到同期全球先進水平,為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提供支撐。(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區人民政府)


3.建設統一的物聯感知體系。


        按照補充、提升、統籌的原則,完善物聯感知設施,三年新部署城市治理物聯感知節點10萬個以上,形成全市一盤棋的新型智慧城市全域物聯感知體系。2021年搭建統一的城市物聯感知平臺,形成全時全量的物聯感知數據資源池,推動物聯感知數據在城市治理、應急管理、智慧出行、智慧社區、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示范應用。(牽頭單位:市公安局、市城鄉建設局;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各區人民政府)


(二)城市治理領域


1.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可視。


        2021年12月底之前完成智慧城管二期建設,推動城管數據平臺與城市大腦深度對接,利用視頻識別、物聯感知、AI分析等技術提高事件智能發現以及處置能力。持續推進智慧環衛系統建設,健全垃圾分類智能化監管體系,探索開展垃圾收運車“一車一碼”、垃圾收集點“一點一碼”試點工作,提升垃圾收運處置全過程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戶外廣告設施“一戶一檔”管理系統,提升全市戶外廣告監控巡查智能化水平。(牽頭單位:市城管執法委;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2.推進智能交通聯網治堵。


        推動智慧交通出行建設,實現一體化、全流程智慧出行服務。整合車流、人流、物流和市政基礎設施等數據資源,實施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指揮和管理,提高通行效率、運力銜接和應急處理水平,2021年城市擁堵指數下降10%,2022年下降25%。搭建市級物流設施公共信息共享平臺,健全城市智慧物流建設體系。深化智能網聯汽車試點,建立集感知、通信、計算等能力為一體的智能路網基礎設施,實現“人—車—路—云”高度協同,培育產業生態。(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漢南區人民政府〉;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區人民政府)


3.深化平安城市智慧防控。


        提升公安信息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整合公安數據資源,再造現代警務流程。推動“一標三實”信息采集,推動重點公共區域高清視頻監控100%聯網共享,建設全方位治安防控感知體系,實現重點區域、重要關口、重要時段的全天候無死角防控,提升針對重大案事件的提前發現、動態預警和重點防范能力。強化司法行政各類業務系統應用整合,聚焦戒毒、社區矯正、法治綜合管理的智慧化建設,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體系。(牽頭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4.推進智慧應急一體聯動。


        加強安全生產和應急通信網絡及平臺建設,2021年6月底之前完成全市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對燃氣、橋梁、危化品、森林防火等領域的實時監測,升級應急預案、應急演練、復盤分析等功能,打造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城市智慧應急指揮調度管理體系,提升各類事故災難、自然災害的智能化應急處置能力。(牽頭單位:市應急管理局;責任單位:市城管執法委、市園林和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衛生健康領域


1.優化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運行體系。


        盡快完成以新冠肺炎為病種的應急系統功能建設,2021年底之前完成公共衛生應急指揮與疫情大數據應用系統建設,完善智能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改進不明原因聚集性病例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方式,通過公共衛生疫情直報系統、發熱門診、預約診療、互聯網診療、藥品零售、第三方檢測機構等大數據監測,實時動態關注居民健康變化情況,強化傳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實時監測。加強各級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的信息推送、會商分析和風險預警,強化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處理能力。(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2.提升醫療服務智慧化水平。


        加快省統籌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試點工作,建成衛生健康市、區一體化平臺和健康醫療大數據體系,匯聚打通全市醫療數據資源,完善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數據庫。創新衛生健康服務模式,推動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實現業務互聯互通和診療數據共享,開展線上健康咨詢、在線智能診療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加快醫療服務機構信息化建設,市、區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達到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四級以上標準,基層衛生統一服務平臺覆蓋全市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化就醫流程,打通醫療、醫保、支付系統,開展“先看病后繳費”試點。(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四)惠民服務領域


1.推動社會保障服務創新。


        拓展社會保障卡(電子社??ǎ┰诙c醫藥機構、養老保險、就業失業等領域的應用,實現電子社??ㄖЦ陡采w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就醫場景。在社保待遇資格、職稱證書領取等領域探索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開展遠程認證。打造智慧康養新模式,推進國家人工智能條件下養老社會實驗試點工作,建設10個人工智能養老實驗社區,完善全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打造人工智能條件下養老社會實驗城市標桿。(牽頭單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2.促進智慧教育服務公平普惠。


        創建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在深入推進“三通工程”(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和“三全兩高一大”(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師生信息素養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目標的基礎上,深度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統籌規劃、整體布局,重構教育環境、創新教育模式、優化教育治理、改革教育評價,基本形成“智能+”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教育治理新模式。(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3.推進文旅體育數字化融合。


        通過城市碼連接各類文旅服務系統,推動“一碼游全城”。加快智慧旅游建設,提升全市景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建設。推動VR技術與博物館發展深度融合,打造“不關門的數字博物館”。推進“信用+閱讀”的智慧圖書館及配套數字資源建設。匯聚全市體育設施、健身資源等相關信息,為市民提供信息查詢、健身指導、場館預訂等服務,打造“12分鐘智慧健身休閑服務圈”。(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體育局)


(五)人居環境領域


1.推進城鄉建設智慧化管理。


        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化管控,構建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布局智能化支撐體系。強化市政綜合管網資源數字化、可視化管理。提升房地產市場調控、房屋安全管理、住房保障服務智能化水平。推進全市智慧園林和林業建設,完善園林和林業生態“一張圖”,2021年3月底之前完成智慧濕地建設。建立覆蓋市、區兩級監管部門的建設工程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監管平臺。推進數字農業建設,支持各區農業智慧化、特色化發展,推進數字鄉村試點,智享農民生活。(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市園林和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2.加強生態環境全方位保護。


        強化生態環境各領域物聯感知應用,2021年構建全面的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符合安裝條件的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全覆蓋。依托城市大腦,實現生態環境數據的匯聚、共享與利用,生態環境預測預警與決策輔助能力顯著提升。完善智慧能源綜合管理平臺,推進自來水、電力、天然氣等城市公用事業企業數據共享,及時監測水電氣等使用情況,實現對城市能源的有效監管。對接湖北省長江生態環境監管平臺,推進長江大保護和河湖治理等重點工作,用信息化手段促進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落實。完善城市綜合立體氣象觀測網,提升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和氣候趨勢預測智能化水平,為市民提供快速精準的智慧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氣象局,各區人民政府)


3.建設智慧水務。


        完善智慧水務前端感知體系,加強水務治理全流程在線實時監測。加強城市雨水基礎數據采集監測,疊加城市洪水、污水、排水等各類數據,構建智慧水務專題圖層和智慧海綿城市雨水監測分析模型。建立城市水務智能化管理體系,提升“源、供、排、污、災”全過程綜合管理能力。(牽頭單位:市水務局;責任單位:市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人才保障。


        加強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從各區和市直有關部門抽調信息化業務骨干充實領導小組辦公室力量,集中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攻堅。建立適應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引進、培養和流動機制,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機關事業單位干部隊伍的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素養培訓。(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二)創新運行管理體系。


        強化全市信息化建設統籌管理,嚴格執行全市信息化工作統籌協調機制,建立信息化項目年度計劃和項目管理機制,推行“四不準”“十統一”建設準則。整合現有信息化建設財政資金資源,集中用于智慧城市建設購買服務。充分利用各項支持政策,積極拓展投融資渠道,大力吸引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各類優秀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武漢智慧城市建設。(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健全標準規范體系。


        加強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關鍵支撐平臺、安全保障等標準規范建設,推動建立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與傳統市政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的工作機制。完善數據共享開放管理辦法,統籌管理全市的政務和公共數據,明確數據權責和管理邊界,規范數據的共享、開放、開發和應用流程,破解數據使用瓶頸,促進數據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落實網絡安全責任。


        加強對智慧城市建設中網絡安全工作的統籌協調,督促各有關部門以及智慧城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切實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建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護。落實數據安全備案管理制度,嚴厲打擊網絡攻擊、網絡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大數據安全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保護,依法規范以經營為目的重要數據或者個人敏感信息采集和使用行為。(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加強考核評估運用。


        建立智慧城市建設成效評估機制,定期對智慧城市各領域發展水平、建設任務落實情況、數據資源共享情況和信息化項目應用效果進行專項評估,評估結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并作為后續信息化項目立項的重要依據。(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審計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返回列表

推薦案例

more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 国产乱伦熟肥女视频网站 | 东京热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 |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 国产网红美女人体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 精品人妻少妇av免费久久 | 天天摸日日干夜夜操 |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日产三级 | 日本添阴视频 | 第一福利视频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 | 午夜A片无码福利1000集 | 91麻豆天美传媒在线 |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 久久碰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五月六月欧美一区二区 |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区 |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a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白人 | 69成人免费视 | 日韩人妻无码色网视频 | 无套内谢少妇毛片免费看 |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综合亚洲精品鲁鲁 | 亚洲男人天堂网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 | 日产幕无线码三区在线 | 极品少妇高潮啪啪AV无码 | 无码成a∧人片在线播放 | 99久久国产综合导航电影 | 久久无码人妻一二区 | h无码精品动漫在线观看导航 | 国产午夜一区高清 | 欧美日韩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